从赤卫队员到开国上将:刘震的传奇军旅人生申捷策略
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,共有57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。在这份光荣的名单中,萧克位列上将之首,而当时年仅39岁的萧华则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。在军事指挥才能方面,韩先楚和刘震被公认为上将中最出色的两位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40岁的刘震虽然职务和级别都不及萧华,却依然获得了上将军衔,这在当时实属不易。
要获得上将军衔,一个硬性标准是在红军时期必须担任过师级以上干部。刘震在长征开始时还只是营级干部,但凭借在长征途中屡次出色完成任务,到长征结束时已升任团政委。后来通过参与东征战役,刘震才最终达到师级干部的标准,可以说是赶上了末班车。
展开剩余80%刘震能够实现这一跨越,离不开我军名将徐海东的赏识与提携。正是这位伯乐的慧眼,让刘震这匹千里马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1915年,刘震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贫苦农家。艰苦的成长环境让他早早懂事,从小就帮着家里干活。在劳动中,他不仅磨练出坚强的意志,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不公。当时孝感地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,年轻的刘震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才能改变命运。15岁那年,他毅然加入赤卫军申捷策略,开始了传奇的革命生涯。
刘震最初加入的是红25军(注:与旷继勋领导的红25军不同)。这支部队是在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时,由留下的一个师重建而成。在一次突袭国民党54师罗田县城仓库的战斗后,刘震的精彩发言引起了徐海东的注意。作为战士代表,刘震直言此战虽胜却有不足:火力组织不当造成不必要伤亡,撤退时秩序混乱,若能更早搬运物资战果会更大。这番见解让徐海东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潜力,当即决定提拔他当连长。
在长征途中的庾家河战斗中,刘震与韩先楚一起英勇救下负伤的徐海东,不仅保住了红25军的核心领导,更为中央红军在陕北立足创造了条件。可以说,他们的这一壮举改变了历史进程。此后,刘震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,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将。
红25军到达陕北后,与红26军、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。抗战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,由徐海东任旅长。此后部队几经改编,最终分为两部分,分别由杨得志和黄克诚指挥。从发展轨迹看,黄克诚所部被视为红25军的主要继承者。
作为从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红25军代表人物,刘震与韩先楚在1955年授衔时获得上将军衔可谓实至名归。但战功才是刘震获得这一荣誉的关键因素。
抗战期间,刘震率部转战正太、平汉路、中条山等地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。日本投降后,他随黄克诚挺进东北。面对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,他支持黄克诚提出的暂不争夺大城市,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战略方针。1946年1月,刘震出任新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。
这支后来威震四野的劲旅在刘震指挥下屡建奇功: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歼敌3200余人;夏季攻势中一天拿下怀德,全歼守敌5000人;冬季攻势中仅用5小时攻克彰武,歼敌9000余人。在辽沈战役中,二纵在锦州西北门歼敌1.5万,随后又参与围歼廖耀湘兵团。解放沈阳时,二纵作为主攻部队歼敌3.1万,俘获兵团司令周福成等18名将官。
辽沈战役后,二纵改编为第39军,刘震任军长。在平津战役中,39军从天津城东突破,歼敌2万。此后又南下参加渡江、衡宝、解放广西等战役,战功赫赫。从二纵到39军,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主力军的雄风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震转任空军将领,先后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、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兼志愿军空军司令。在朝鲜战场,他指挥空军击落美机13架,击伤2架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曾经带过的39军在朝鲜同样表现出色:在云山战役中首战美军告捷;迫使美军一个黑人连成建制投降;在平壤、汉城等地屡建奇功。
纵观刘震的军旅生涯,从红25军的成长经历到解放战争中的辉煌战绩,这两大因素共同奠定了他开国上将的地位。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,更是一位善于带兵、铸就军魂的杰出将领。正如历史所证明的:优秀的将领是打造铁血雄师的关键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